常發生于外周血循環不良部位和暴露部位,如手、腳、鼻、耳廓、面頰等,皮膚蒼白、寒冷、疼痛、麻木。復溫后,局部表現與燒傷相似,但局部腫脹一般不明顯。根據損傷的深度和嚴重程度可分為四級。
一次凍傷:皮膚的淺層凍傷。局部皮膚開始蒼白,逐漸變為藍紫色,隨后出現紅腫、瘙癢、刺痛和感覺異常,無水泡形成。約1周后癥狀消失,表皮逐漸脫落,愈合后無瘢痕。
二級凍傷:
北京紅立方急救止血繃帶廠家介紹說:全層皮膚凍傷。局部皮膚紅、腫、癢、灼熱,24~48小時內可出現水泡。如果沒有繼發感染,水皰會在2~3周后變干并形成黑色干痂。脫落后,傷口將覆蓋新的上皮,角化不完全。局部區域可能持續僵硬和疼痛,但不會有疤痕和痙攣。
三度凍傷:整個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凍傷。皮膚逐漸從蒼白變為藍色,然后變為黑色。皮膚感覺消失,凍傷周圍組織出現水腫和水泡,伴有劇烈疼痛和燒灼瘙癢。壞死組織脫落后會有傷口,
易繼發感染。愈合緩慢,愈合后留下疤痕,并可能影響功能。
四度凍傷:皮膚、皮下組織、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凍傷。受傷部位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完全消失。受影響區域為深灰色,與健康組織交界處可能出現水腫和水泡。2~3周內出現明顯壞死邊界,一般為干性壞疽,但有時因靜脈血栓形成、周圍組織水腫和繼發感染而形成濕性壞疽。經常留下殘疾和功能障礙。
有些凍傷患者會有并發癥,最常見的是局部傷口壞死組織的繼發感染,
如急性淋巴管炎、淋巴結炎、急性蜂窩織炎、丹毒等。更嚴重的是破傷風、氣性壞疽和敗血癥。此外,少數合并肝炎、心包炎、腎盂腎炎和關節炎。
當人體過度停留在非常低的溫度環境中時,會導致全身凍傷。這種情況稱為凍結剛度,這種情況很少見。早期精神興奮,外周血管收縮,血壓升高,
皮膚蒼白寒冷,心率隨著寒冷而加快。當體溫降至35℃以下時,各種生理功能由興奮變為抑制;當體溫降至32℃以下時,
患者表情冷漠、精神錯亂、呼吸和心率減慢、肌肉僵硬;當體溫降至29℃以下時,反應緩慢,甚至昏迷,血壓下降;當體溫降至26℃以下時,可發生心室顫動,最終心跳和呼吸停止。